10月20日,浙江乌镇,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如约而至。
2014年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时,乌镇本地互联网相关企业仅有12家。短短几年光景,乌镇培育引进的互联网企业已超过900家。
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高技术产业的落地,深刻改变了乌镇人的生活,其中也包括乌镇老人的晚年生活。
物联网技术让居家养老更安全
81岁的胡晖是附近小有名气的“网红奶奶”。性格开朗的她将智能手机玩得比很多年轻人还溜——用手机APP“全民K歌”录歌是小菜一碟,拍抖音、做直播才算紧跟潮流。
身为一支平均年龄70岁以上,有40多名成员的广场舞社团带头人,胡奶奶常在网上给队员挑选表演的行头。
“淘宝的东西好一点,如果考虑价格,也可以用拼多多。”在乌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活动室,胡奶奶在手机上熟练地切换各种应用程序。
胡奶奶活得像年轻人,但只要出门,她总会带上SOS手环。
身体稍有不适的时候,轻轻一按手环上的紧急求助按钮,另一端的服务照料中心会立即派出工作人员。
冯韶军是这家从2015年开始运营的服务照料中心的负责人,“手环主要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设计,租金1天1块钱,已经有200多位老人开始佩戴。”
“对老人来说,快速感知身体状况,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至关重要。”冯韶军说,通过智能设备,中心已经完成80多起救助。
去年10月,88岁的沈品文老人夜晚上厕所滑倒,臀骨骨折。她忍痛爬到桌边摸到SOS手环求助,工作人员收到警报后第一时间联系家属,但并没有联系上。工作人员随即通知社区站点上门救助,最终在短时间内将老人送上救护车。
除了主动呼叫,手环还有被动监测功能。曾有一位老人在家摔倒,动弹不得,但当时手环并不在身边。中心工作人员接到系统平台提示,发现老人的手环长时间没有位移,判断可能有意外发生,于是果断上门救助。
在乌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了包括SOS手环在内的数款智能设备。这些设备主要有紧急报警、红外线无人感应、门磁感应、电子围栏、GPS定位等功能。
如果大门长时间不关,24小时内没有出入卫生间等,中心都会接到报警。
“单就保障安全一项服务,如果没有这些智能设备,只依靠人工上门确认,成本至少是现在的10倍。”冯韶军说。
线上线下结合才是真“智慧”
“乌镇智慧养老是随着互联网大会的举办应运而生的。”桐乡市民政局社会救助与养老服务科科长李红根说。
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乌镇当地开始寻找能同互联网结合的项目。“智慧养老”率先浮出水面。
今天的乌镇,老人人手一张“乐享生活卡”。这张卡会记录持卡老人的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信息、服务信息。老人们通过刷卡签到,就能享受服务照料中心的各种服务。
“以前我们只能聚在一起,晒晒太阳,拉拉家常。现在有一天不来中心活动,就不习惯了。”年近七十的沈淑铨老人,目前是广场舞社团的得力干将。
乌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覆盖3个城镇社区和1个自然村,服务4000多位老人。但每天来中心吃午饭的老人大概在200余人次。运营第一年,冯韶军团队发现,很多高大上的设备利用率并不高。
最高大上的技术并不意味最细致周到的服务。“仅仅依托‘线上’,不是真正的智慧养老。”冯韶军颇有感悟地说。
无论是基于传统思想,还是基于现实条件,大多数中国老人依然会选择居家养老。冯韶军团队也进行过摸底,90%的乌镇老人选择居家养老。
为了让智慧养老更接地气,经过一年多摸索,中心开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线上以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组建会员管理、服务需求评估、照护服务管理、社区服务交互、服务数据分析5个系统;线下以照料中心为依托,开展社区集中照料和居家上门照料。
在乌镇,老人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选择送餐、修剪指甲、健康体检等多种上门服务,也可以一次性购买全年“打包式”服务。
“通过数据可视化系统,我们能看到所有工作人员为老人上门服务的动态。也能查阅每个老人的信息。既保证了到达率,也能尽可能保证了质量。”冯韶军介绍说。
记者看到,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大屏幕,就是一张乌镇所在的桐乡市的电子地图,上面布满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光圈。三种颜色分别代表当天上门服务动态完成项目,未服务项目,正在服务项目。
桐乡市民政局副局长李中表示:“目前,桐乡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各级为老服务站点为依托,社会化运作机制为导向的‘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打造了智慧养老的桐乡样本。”
(原标题:乌镇老人如何“智慧”养老)
文章来源:国家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