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 让人工智能“热度”不减

作者: 时间:2019-10-31 点击数:

人工智能行业是进入了新的寒冬还是新的崛起期?如何定义智能产业的赋能作用及其本身定位?智能和文化的关系是什么?人工智能是否被大众赋予了过高的期望值?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正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对科技发展产业升级、社会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机器人、智能医学……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已逐步出现在高校课堂中。从产业发展到学科研究,不断证明着人工智能的“热度”。

而如何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成为智能产业能否延续“热度”进入下一个“暖春”的重要标志,这也是近日在西安召开的第九届中国智能产业高峰论坛上重点讨论的话题之一。

“以医学举例,做好一个模型后,如何论证其可靠性、稳定性,如何使其在制药厂里不断改进。这不仅是做一个模型,这是做平台、生态链、产业链很重要的构建方向。”英国帝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郭毅可认为,无论是做机器人还是其他智能产业,要突破产业化瓶颈,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产业链。如何形成产业链,已有不少企业开始进行了探索。“通过为全球AI创业者提供支持和帮助,不断对上下游的产业进行连接,构成AI的大产业生态。”京东集团副总裁伍毅恒介绍。

如今,无人驾驶售卖车的身影在许多创意园区中随处可见(记者王启慧 摄)

智能化从探索到深入的研究过程,就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以翻译举例,早期是文本翻译到如今的语音翻译、拍照翻译,AI自动识别翻译实现了多种输入方式、多模态融合的场景使用。”在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看来,人工智能整个领域和“翻译”的发展相似,一方面已进入广泛应用,另外一方面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正在驱动人类现在的科技革命,在深度学习的推动下,人工智能也已逐渐进入工业化大生产的阶段,而具备基本的工业大生产的特征就是要有通用性、标准化、自动化、模块化的特点,这样就可以实现广泛应用,自然产业也能够从中受益,推动产业的自动化升级。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大学教授吾守尔·斯拉木表示,要实现人工智能产业化必须解决基础网络建设的问题,通过基础技术平台推广应用,来推动人工智能的应用。

在2017年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到,我国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

郭毅可认为,无论是研究还是产业发展,要想成为人工智能的高地,必须在十年之内建立自己的话语权。“从算量、算法、算力,还有一个很好的词叫算理,就是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人工智能的约束以及人工智能法律的规范,应当提出符合我国特色的话语权。”

清华大学研发的陆空两栖智能无人驾驶飞行车可应用于物流、巡逻、救援等领域(记者王启慧 摄)

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中国人工智能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表示,对于人工智能人们还需有更多的耐心和包容。“比如在无人驾驶技术的探索过程中,对于不可避免和无法预想的情况,人们要允许其在试错中发展。”同时,他认为2030年,人们首先要在人工智能领域获得的是“安全感”,其次再考虑“幸福感”和“获得感”。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新的科学经济增长点,是新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也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李德毅认为,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才刚刚开始。(记者王启慧)

文章来源:国家网信办

版权所有:盘点一下十大赌博老品牌网站-百度百科TOP1   联系电话:0312-7526813,0312-7526800